2011年,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并得到初步贯彻落实,试点示范初见成效。展望2012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对“两化”融合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更加活跃,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等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将呈现新特点,制造业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将迈出新步伐,全程电子商务将成为新趋势,“两化”融合将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上加快发展。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滞后、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不足、工控信息安全基础薄弱等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智能制造初步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获突破
2012年,“两化”融合将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向综合化转变,企业全程电子商务成为新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部分工业领域获得重大应用突破,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将成为深度融合的基本标志,工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强劲增长,工业制造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试点示范的扩散效应进一步显现,“两化”融合加快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2012年将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广泛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鼓励和支持地方树立示范企业、建立深度融合试验区。2012年,全国各地“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将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将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普及率将进一步明显提高。大型企业将加快从生产经营关键环节的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长链条供应链管理将会成为深度融合的重点。尤其是汽车、钢铁等行业,将加强供应链协同、第三方物流与全程电子商务等深度应用。
(二)智能制造初步展开,原材料、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深度应用各具特色
智能制造是工业企业在综合集成各类信息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先进生产方式。近两年,我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了智能技术在工业中的深入应用和综合集成。2012年,智能制造将在一些集中度较高的工业领域,尤其是在原材料、装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得到初步发展。在原材料行业,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管理(ERP)普及率均已相当高。很多企业计划将ERP、MES以及销售电子商务集成起来,形成智能的综合管理系统,有的企业还在尝试进行精益生产(JIT),以减少产品积压和资金占用。在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数控化率已得到大幅度提高,智能产品呼之欲出,智能化供应链系统已具备一定基础,远程控制、远程维护势在必行。在消费品行业,电子商务普遍应用,大型企业已着手ERP、MES以及电子商务的总集成。企业物流管理将从单纯的物料、库存管理向支持即时生产、供应链协同和分销系统延伸方向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在消费品领域广泛应用,基于RFID的质量追溯系统将在各细分领域得到应用。
(三)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向综合购物平台转型,企业全程电子商务成为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0年电子商务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131亿元,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预计2011年达到7303亿元,2012年将达到10103亿元,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以上。在消费品行业,电子商务得到普遍应用。据中国电子商会统计,2010年我国消费家电网购市场规模达257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514亿元,2012年将突破1000亿元。在服装行业,传统服装企业普遍开展网络营销,在淘宝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纷纷开设旗舰店直销品牌服装。据正望咨询测算,2010年我国服装网购规模已达到1620亿元,预计2011年服装网购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2012年将超过6000亿元。
2012年电子商务竞争将更加激烈。据统计,我国B2C市场的平均毛利率仅10%~15%,有些种类的平价毛利率甚至低于5%。为了稳定收益,电子商务平台的多元化经营是大趋势。卓越亚马逊已提供超过150万种商品,仍在继续大举扩展商品种类。红孩子从原来母婴用品销售商变身为包含化妆品、家居、健康用品的百货商城。京东商城从3C数码产品起家,目前已涉足百货家居。2012年,主流B2C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将加快从专业购物平台向综合购物平台转变,不断丰富商品种类,拓展更广阔的电子商务市场。
同时,京东、当当、拍拍网、凡客诚品、易购通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也相继开放交易平台,吸引众多企业和客户参与应用。2012年,将有大量品牌企业、代理商纷纷加入开放平台,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无缝集成,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信息共享,直接将网购订单转为生产计划。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与生产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融合,产生了全程电子商务新模式,实现了生产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乃至客户的长链条业务协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和交易效率。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扩散,部分领域出现重大应用突破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应用在各工业领域快速扩散,应用创新层出不穷。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900亿元,预计2011年将超过3000亿元,2012年将超过4500亿元。在物流服务、运输、仓储等领域,大型企业电子标签利用率达到43.75%,快递业则普遍应用移动设备实现与物流管理系统、支付结算系统的信息交换。2012年,物联网技术将在产品质量溯源、物流管理应用的基础上,向工业生产领域扩展。物联网将在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取得重大应用突破。
云计算从概念走向务实,云服务模式不断推广。预计2011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2012年将达到606.78亿元。北京移动“登云之路”云计算项目正在部署;上海艾铭思汽车电子公司、苏州工业园等一些企业和园区开始建设私有云;中国移动、用友等企业开始为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云计算市场和商业模式将更加成熟。以曙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企业为代表的云服务商将为大型工业企业提供数值模拟、虚拟仿真、工业设计等超大规模计算和海量数据存储服务,基于云计算的云制造将成为一种新的制造模式。一批SaaS平台运营商将会把ASP升级为云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财务管理、数据存储等可计费的按需使用服务,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成本。
(五)大型企业普遍开展综合集成,加快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
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将是2012年“两化”融合的热点。建材行业,73%的企业实现了设备的信息化管理,37%实现了能源信息管理,88%实现了环保信息监测,83%应用了安全信息管理,83%应用了质量管理系统。预计2012年,将有80%以上的企业着手跨系统跨平台信息系统集成。在物流行业,中经汇通等公司建立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成品油终端市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服务流的综合集成。在钢铁行业,61家重点钢铁企业均开始对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预计2012年,将有超过50家的重点钢铁企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信息系统,形成以销定产、管控衔接的精益生产模式。
2012年,产业链协同应用将在汽车、钢铁等行业快速发展,更多大型企业在内部集成应用的基础上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产业链协同应用。在汽车行业,一批汽车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将投入使用。长安汽车已建立了供应商在线管理平台,供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接入使用。武汉已建立了工业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神龙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提供服务。河北钢铁正积极与中国五矿、中铁物总、中国中钢、中国中铁等大客户进行系统对接,以期实现钢铁生产上下游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供应链协同促进了企业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对市场需求反应更加灵敏,有力地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六)工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强劲增长,工业制造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两化”深度融合带动了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嵌入式软件收入达到2242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达到2910亿元。预计2011年嵌入式软件收入将达到3270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将达到4880亿元。2012年嵌入式软件收入将达到4770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将达到8180亿元。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1.5万台工业机器人,比2009年增加171%;2006~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每万名工人所配备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从37台增至105台,其他行业从30台增至86台。从中可以看出,装备工业对高端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工业数控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部分进口替代效应,国内工业软件有很大的市场,2012年产业规模将继续高速增长。其中,基于网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将更加受到企业重视,现场总线、多种工业控制网络互联、嵌入式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不断融合,将拓展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推动工业自动化走向智能化,尤其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设备监控管理以及能耗控制方面,将实现深度应用。
关注问题缺乏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2012年我国“两化”融合将面临以下突出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水平与融合效果难以量化比较;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指导支持;工控系统由于广泛联网和高度集成,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一)“两化”融合亟须科学合理的统计评估指标体系
近两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及评估实践,但这些评估都是分行业进行的,无法进行行业之间的对比分析,也不能进行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各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区域性“两化”融合评估,但尚未在全国达成共识。有专家指出,“两化”融合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协同集成阶段和深入创新阶段4个阶段,但在具体发展水平与效益评估方面,仍需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两化”融合没有成熟的统计和评估指标体系,非常不利于部署任务、考核绩效和引导企业发展,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各级领导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
(二)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迫切需要
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各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若干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但从实际看,仍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调查显示,多数中小企业认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企业对公共技术平台使用效果比较满意的比例仅为44%,一般和不太满意的超过一半。主要问题在于: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较少,有的行业甚至没有;公共技术平台本身技术水平不高,应用较单一;对中小企业的应用需求把握不准,针对性不强;平台的运作和宣传不到位,中小企业不了解,应用率不高等。
(三)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在我国工业企业中,绝大部分大型工控系统采用国外产品。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例,西门子、三菱、通用电子、艾伦-布拉德利、欧姆龙等国外品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其他产品如工控芯片、操作系统、网络设备、通用协议等也主要依赖进口,工控系统的漏洞基本不可控。这就造成了信息泄露无法避免、工控系统很容易遭到攻击的局面。2012年,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及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工控系统的安全非常令人担忧。
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一)研究制定“两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以“两化”融合加快消费品全程质量监控,鼓励消费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强消费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以“两化”融合促进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一批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水平。
(二)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和试点示范工作
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两化”融合统计与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工作。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组织实施重点样板工程,以大企业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两化”融合全面展开。加快制定适合行业特点的“两化”融合技术标准规范。
(三)完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搭建由政府、大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两化”融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软件服务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加快建设各行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应用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快建设集咨询诊断、系统实施等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服务,提升信息化咨询、诊断、实施、维护水平。建设“两化”融合创新中心,提供规划设计、评估认证等服务。推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
(四)加强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防控能力
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工控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国产工控芯片、工控操作系统、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技术。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检查和漏洞发布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安全防控与测评。
(五)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官制度建设
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指南》,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展企业首席信息官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信息化规划、管理和应用水平。筹建中国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建立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和人才队伍。
2012年重点产业前瞻:“两化”融合加速发展
信息来源:gkong.biz 时间: 2012-02-08 浏览次数:378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